close
如果問到對藝術或者爵士樂的感覺
很多人都會以"我不懂啊,很複雜的玩意"作為問題的結尾。
其實那只是因為害怕答案中所透露出的情感
因為過於自由,所以害怕。
 
曾經一度覺得爵士樂就跟年華老去的搖滾一樣地苟延殘喘
將有如隔夜粉妝的過往雲煙塗抹在破垣殘壁的老去臉孔上
從一個需要搖滾來吶喊自我主張的激憤年代到現在這個自掃門前雪的頹墮衰落世紀
精神漸逝,青春不再,強附哀愁
也難怪會有"搖滾已死"的標語出現。
 
爵士樂也面臨著差不多的狀況。
從藍調福音搖擺樂團演奏人聲表演咆嘨酷派到之後的迷幻跟電子
越聽,感覺上就越少了些什麼
是起源的靈魂?節拍的隨性?亦或自由的意識?
這麼玄的問題自然有著我等凡人無法細述的答案
但的確是有著什麼,從時空的孔縫中冉冉流失。
於是爵士樂像是外婆的溫煦笑容,從我們的人生記憶中逐漸的消逝。
看到這邊,一定有些人會說,甚至狂吼著,"還是有很多人聽著爵士樂啊!!!"
但真的,大部分的人都在聽誰的爵士樂呢?
傳奇不死的Miles Davis?令人落淚的Billie Holiday?情感滿溢的Chet Baker?還是生命力旺盛如過動兒的Louis Armstrong?
我知道他們很棒,但這也是爵士樂一直躑躅不前的原因。
這些爵士樂的巨人就像一道山壁般地讓後來的樂手無法跨越
技巧可以加以培養直覺可以慢慢訓練就連個人風格都可藉由時間鍛洗
但音樂裡的靈魂精神與意識是無法被取代的。
所以,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爵士樂的新生代有如卡住了的repeat鍵,重複再重複地吹奏那些名曲
直至無力在爵士的浩瀚樂海中掙扎,直至曲終人散後嘆息著時代的變遷。
因為前人的光環是那麼的耀眼,聲音是那麼的嘹喨
所以你不了解為何Danilo Perez的琴音受到Monk的影響卻又那麼的不同,也不會知道Donald Harrison的宏觀視野與豐富音色。
 
被偉大覆蓋著,有時也是種遺憾。
 
當然,這個道理也不是沒有被一些敏銳的樂手察覺。
於是就出現了將各種元素揉合在一起以企圖擴展爵士樂疆界的Jamiroquai和眾多電子迷幻爵士樂手
只是,在沒有硬派訓練的底子下,將熟系的元素加以揉捏融合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種感官上的刺激
就像是奶油底的義大利麵加上醬油調味也許會帶給大家驚艷,但絕對不會成為眾所皆知的名菜。
於是迷幻電子爵士也只能在長遠的樂史中留下一撇且揮揮衣袖。
 
沒有破壞,就不會有建設。
 
所以你要記住Jamie Collum和Gilles Peterson這兩個名字
因為他們是極有可能在未來的爵士樂史上留下深刻筆跡的人。
Jamie Collum雖然沒有科班出身的強硬底子,更欠深度的編排
甚至有些爵士樂迷會用"與不入流的流行樂掛勾"等字眼形容他
但他的的確確地將爵士樂的音符帶進生活中,讓愉悅的節拍再度地裊繞在大眾的耳邊。
而且爵士樂不是只講求演奏的技巧和繁複的音軌
靈魂跟精神才是最根本的訴求啊。
而我在他的音樂裡切確地聽到了,一個很原始、躍動著的聲音。
 
而Gilles Peterson則是完全不同的走向
他是個DJ,所以沒有任何作品也非常的符合邏輯。
即使如此,他對爵士樂的貢獻也絕不亞於眾多樂手
他對爵士樂的了解,讓他在英國的廣播界和各大俱樂部裡獲得了崇高的地位
涉獵各個爵士領域的他,甚至以自己的品牌出了許多精選唱片。
我只能說,實在是屌到一個不行。
配出來的音樂就是那麼的恰到好處,讓你聽他的唱片就等同於翻過了百科全書一樣
就當是一個巡禮吧,有興趣的人也不妨找一下。
 
當然,如果你是一個老學究就大可不必
爵士的世界裡不需要那麼多的繁文縟節。
你只需要打開心胸,讓心靈隨著輕快的節拍起舞
然後,你就懂爵士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u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